网站首页
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毕业论文
论文代写
代写流程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论文代写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宗教学论文
社会工作学论文
民族学论文
关于我们
全国第一家代写高质量原创论文的网站 – 专业写原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是由武大、浙大、华中科大、中科大、西南交大、复旦等高校名牌院校的博士生及编辑团队,目前以为上千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发表的难题。自成立以来,客户一直放在我们的首要位置,客户满意是星火论文的终极目标,高质量的原创论文成就了星火论文的品牌。诚信服务,信誉至上,为客户保密,付费后版权归客户所有,保证质量,不满意负责免费修改到通过为止。
最新动态
哲学智慧论文写作范例精…
哲学与人生硕士论文写作…
找人代写毕业论文上 当…
浅谈水利基建资金管理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者的心…
论教育叙事对教师自我概…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
民歌的德育作用在中小学…
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
当前位置:
论文代写
>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本站提供论文代写,代写硕士论文和毕业论文服务!
哲学智慧论文写作范例精选(三篇)
哲学智慧论文写作范例一:
论文题目:从《实践论》《矛盾论》中汲取哲学智慧滋养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两论”发表于1937年,是当年毛泽东给抗日军政大学学员讲授哲学的部分内容。80年过去了,尽管其中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已经过时,但是其中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熠熠生辉,蕴含着真理的力量,更为我们提供着哲学智慧的滋养,这也是为什么在“两论”发表80周年之际,党内又在重读这部经典。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指出,他(指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读“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看家本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的新论断、新定位,他几次提到“看家本领”问题,并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强调治国理政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方法论,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读“两论”,不难发现,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毛泽东“两论”为我们树立了从哲学高度解决问题的光辉典范。“两论”得以问世的1937年,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毛泽东之所以要写“两论”,就是为了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从实际效果看,“两论”在其后的中国革命中也发挥了思想武器和看家本领的作用,实现了“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统一。而“两变”的成功就在于,“两论”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不是停留在政治和军事上,而是深入到哲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层面上展开,这样的总结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深入本质的而不是止于现象的。一句话,唯有哲学的总结,才是真正彻底的总结,否则解决一个问题,难以避免另一个类似问题的发生。哲学是管总的。毛泽东的“两论”为我们提供了从哲学高度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光辉典范,哲学思维和能力建设由此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
重读“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十九大明确宣示继续高举这样一个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这种自信刻骨铭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如何才能坚定这一信心和决心?主义、旗帜、道路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政治上的坚定,來自于理论上清醒,来自于思想上的自觉,这需要借助“两论”的哲学智慧。比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关系,并作出了“无个性即无共性”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特性,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构成了它的理论逻辑。又比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的实践出真知、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以及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倍加珍惜,是因为它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不是书斋中杜撰出来的,而是走出来、干出来的。不能走“老路”、不能走“邪路”,也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从而增强走“新路”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
重温“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什么要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重读“两论”,就不难理解这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革命的、能动的就意味着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理论不是为变而变,而是因为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否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必然面临新的问题、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需要新的理论创新,这是应有的理论自觉和历史担当。那么,如何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内驱动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集中在一点,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正视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问题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五大理念”“四个全面”“四个伟大”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同时,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是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为什么要重视理论的作用,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论》中有精彩的阐述,有明确的要求。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可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主观主义错误。
重读“两论”,可以更有效地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毛泽东撰写“两论”,是有鲜明的问题指向的,就是剑指中国革命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两论”深刻剖析了这些主观主义错误产生的方法论偏差,同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比如:关于矛盾分析、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主次矛盾分析特别是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非主要矛盾解决的原理与方法,比如坚持实践第一、坚持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原理与分法等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且,“两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树立了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以中国人熟知的“矛”和“盾”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以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打祝家庄”这样一些俗语典故诠释深刻的哲学道理,充分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语言、中国风格,易于学习和掌握,由此“两论”也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
重读“两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一,坚持实践第一、勇于改天换地的实干精神。林场的建设者们,三代人,55年,听从党的召唤,牢记党的重托,坚持实干苦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生动诠释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集中论述的“实践”这一马克思主義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质。马克思讲“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讲“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毛泽东讲“主观见之于客观”“做”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讲“实干兴邦”,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特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生动诠释。其二,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智慧。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之处,在于其自觉性、自愿性。塞罕坝精神的可贵处在于,它不仅因为出于使命与责任而自愿,还因为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而自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导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统治自然界,而要时刻记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启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尊重规律,要求实求是,这也是塞罕坝精神的应有之义。总之,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他们在改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为后人再造绿水青山“美丽高岭”的同时,又打造了山高水长的“精神高地”。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的实践精神与辩证思维的哲学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学智慧论文写作范例二:
论文题目:格言中的哲学智慧
摘 要:许多国家都流传着一些古老的格言。这些格言有的讲的是平常的现象,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显示了人类卓越而智慧。如果能够从这些格言中领悟到生存和生活的本质,将会对于人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格言;哲学;智慧
许多国家都流传着一些古老的格言。这些格言有的讲的是平常的现象,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显示了人类卓越而智慧。
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中蕴含着的是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万事万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事物的质变首先是从量的积累开始的。离开了貌似多余的量的积累,事物也就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正所谓有了细微,也就有了巍峨。一点一滴的积累,汇成了质变的结果。当然有量变到质变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把握不好这个度,或许会使量的积累徒劳无功。比如,水的温度在101.325千帕的情况下,只有高于100℃或低于0℃时,水的液态性质才会发生改变。
毛泽东同志有句话:“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乍一听,这似乎是无稽之谈,但仔细一想,其中蕴含着的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思想--矛盾,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蜀后主刘禅可谓家喻户晓;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而是因为他的“愚蠢”,以至于他的小名“阿斗”都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但就是这样一位一无是处的庸才,却演出了一出最聪明的自保大戏,如此看来,他实在是聪明之至。蜀国灭亡后,刘禅投降,并被封为安乐公,享受着十分安逸的生活。然而司马昭对他疑心甚重,便设计试探他。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演奏蜀属地乐曲,跳蜀地舞蹈。当时许多跟随刘禅投降的大臣都潸然泪下,刘禅又怎能不心如刀绞。然而他知道,此时自己若有半点悲伤之意,则必死无疑。于是他做出一副高兴的样子。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这一招果然骗过了司马昭。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刘禅的随从告诉他,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痛哭流涕地表示很思念蜀地。他听从了随从的话,等司马昭再次问起是否思念故国的问题时,他便假装悲伤地把随从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后说:“我怎么听着像别人的话?”刘禅连忙装作吃惊的样子,说:“对啊!就是别人教我的,你怎么知道!”从此司马昭便认定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与他荣华富贵,使他安度余生。
愚蠢的刘禅就这样聪明地做到了自保。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大千世界,既是矛盾的,有时相互转化的。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将会让人受益无穷。
尼泊尔有一句名言:“多大的烙饼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可以做出这样的阐释:任何事物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不受限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包括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例外。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人们可以做出很大的烙饼,但无论饼多大,都大不过烙它的锅。正如人们可以很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范畴。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是一个十足的宗教信徒,甚至晚年的时候因为迷信而不再有任何科学成就。他断言:星辰的运动是上帝的旨意,地球的自转,是因为上帝用手推了一下。我们或许会发问:如此聪明的牛顿怎么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其实,这不是牛顿的过错,因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的。牛顿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人信奉宗教;牛顿再伟大,又怎么能超出那个时代呢?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说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从社会到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二月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万有引力的影响,生物界的虫鱼鸟兽、树木花卉之间存在食物链的影响。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会一败涂地。“生物圈二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日益老化,科学家们想出一个办法,能否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使那里面有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1991年,耗资2亿美元之巨的“生物圈二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落成。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8个人被送进去,完全与世隔绝。仅仅18个月之后,“生物圈系统”已经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到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原有的25种小生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生物圈二号”实验彻底失败。由此可见,我们绝不可以与万事万物脱离联系,也不可以随意地更改联系,否则就会招致“生物圈二号”那樣的惨痛结局。
格言之中有智慧。如果能够从精彩的格言中领悟到生存和生活的本质,将会对于人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阿迪力·穆罕默德.《书籍格言》[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
[2]金珺.《中外名言警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
哲学智慧论文写作范例三:
论文题目:中国画所依循的哲学智慧
【摘要】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技法到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它是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中国画家的笔墨与空白处理,对画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物象与所留空白是同出而异名的,这是中国画哲学性最重要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 中国哲学 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生发过程,充盈着中国哲学的奥秘
中国画所依循的哲学智慧,我们从郑板桥的几枝潇疏清脱的画竹谈起。我们会记起他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冗繁削尽留清瘦”一句,正是《老子》书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之意。倘千枝万叶逐一而描之,只能画出一幅植物标本,从而丧失了中国哲学“损之又损”的、通向宇宙本体的精神。郑板桥所言“画到生时是熟时”,生者,生涩而鲜活也。艺术上之最大诟病是“甜熟”,“甜熟”者,甜腻而缺乏神韵也,宛如生活中的饶舌者,废话不止,不知所云。而“生涩”之感则是一种新鲜的、不同俗谛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到来,则是经历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与天地精神往还的过程。这就正如郑板桥谈到作画时主客观交融的一句话:“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因为既主张“为道日损”的功夫,中国画便宛若即兴神驰的中国书法,笔到宣纸,其水晕墨章,瞬息万变中有始料所不及的生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方之作画,这乃是画家已然成熟,在妙手偶得中构成的“天然去雕饰”的作品。
中国画的生发过程,充盈着中国哲学的奥秘,前边谈的大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不同,西方大师的写实技巧可谓登峰造极,画绸缎,丝光柔和温润;画铜饰,光照可鉴,其追逐和西方哲学强调“是什么”的“确然性”相符。物极必反,到了十九世纪莫奈《日出印象》一作问世,对古典主义“是什么”的“确然性”提出质疑,开始重视主观的印象,早期印象派的兴起是艺术上的一大进步。直到后期印象派塞尚、梵高、高更,西方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探求,都令人赞美,他们并没有背离传统,更无意颠覆传统。然而至后现代派以兴,“解构”成为他们的不二法门。颠覆性的潮流,后浪推前浪,至杜桑以男厕的瓷尿器作为雕刻,题名为“泉”,推上堂皇的宝座以后,西方各流派多不胜数,“主义”层出,然而乏善可陈。而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我们看到它“积层性”的前进,无意于“颠覆性”的摧毁。
今天我就“中国画是哲学的”这一命题,陈明三十年来我持守的立场。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技法到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它是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而不似西方哲学是实验的、逻辑的、演绎的。以西法改造中国画,是近代一些激进的革新者的主张,然而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按照民族审美的精神走下去,才是中国画的宏门正学。中国绘画,尤其宋之后的文人画,由于“士”這一阶层的介入,使哲学的意味,更趋突显。当然,它不只是宋至今一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上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图象,证明宋代文人画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其来有自。因为中国画崇高的境界来自天籁、地籁和人籁,它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中国画所依循的哲学智慧圆融无漏,而不是旁门左道。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与其差不多同时的庄子提出人心便是“天门”,它大开着,通向横无际涯的天宇。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提出:“天人本无二,何必言合。”两件事相符,称“合”;既为一件事,就不存在“合”,这真是透辟入微的言说。到明代大哲王阳明更提出“心外无天”,天在心内,唯五百年而出的圣者能有如此千凿万磨而得出的结论。所有人类自外于天、自外于自然的作为,都与“天”和“人”的本性相违拗,吃亏的还是人类。
中国画家的笔墨与空白处理,对画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物象与所留空白是同出而异名的,这是中国画哲学性最重要的体现。前面提到郑板桥画竹,是对画家进一步的要求,至于技法上的用笔轻重缓急、力度上的坚挺柔和、速度上的迟稳徐捷,种种矛盾的统一,皆可归入中国哲学上的“齐一”说。唯“齐一”能囊括所有笔墨虚实之变异,在大道之前,一切的差异性都归入齐一性,这是中国画从第一笔开始到终了都能顺势推移、融洽无间的根本原因。
中国诗、书、画的精神一归于中国哲学的神髓
中国文论同样来源于中国之哲理,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都说明了艺术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的状态。苏东坡曾盛赞王维之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诗、画本一体,“齐一”说在此同样适用。在中国,文论、诗论、画论都不会踰越中国哲学之妙谛。倘使画家不具诗人的心境、哲人的睿智,其作品必然枯索无味,令人生厌。讲中国画是诗性的,正说明了“诗”与“画”是孪生的姐妹。
道家陈抟老祖曾有联云:“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应是诗人和画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作画第一需要的是画家的主观心理状态,必须有跃马揽辔、奔逸天岸的豪纵之情;必须有万象毕呈、造化在手的移山心力;必须有饥鹰渴骥、掣电奔雷的箭发之势。当此之时,解衣盘礴,目空今古,放笔即来笔底,状物如在目前。纵笔处如飞瀑之悬匡庐,收笔处如鸿声之断衡浦。闳肆至极,不失矩度;恣情欲狂,终归内敛。这还不是泼墨画最难处,泼墨人物更难在这瞬息间,画家还必须与所表现的人物心许而情侔,神遇而迹化,这是何等高妙的境界。由此可见,中国诗、书、画的精神一归于中国哲学的神髓,诗、书、画的“齐一”便是最佳的体现。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元代赵孟頫论书、画相通的名句,自元代一直流传至今。这首诗只是举例说书法与绘画形式上的相通。李苦禅先生曾道:“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较赵孟頫更深刻、精赅而本质的“书画一体说”。书法是中国画的骨植所在,躯体无骨则不立,我所提出的“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八字箴言,都通统归入“中国画是哲学的、诗性的、书法的”这一总体的命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
【
参考文献
】
①范曾:《国学开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②
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相关推荐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